“未来的财务人员必须是懂数据、懂业务、懂决策的‘战略参谋’。”近日,财经学院一门面向大一新生的选修课《从账房先生到战略参谋——会计的智能化变革》的课堂上,李旭超老师的开场白引发了在座新生的深入思考。这门名为“从账房先生到战略参谋——会计的智能化变革”的课程,以其前瞻性的视角和强烈的危机感,成为了新生们热议的焦点。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等技术迅猛发展,传统会计工作中重复性的核算、记账、报销等岗位正面临被自动化工具取代的巨大挑战。课程设定了一个紧迫的未来场景:假设四年后毕业步入企业,学生们需要具备哪些核心能力,才能不被机器淘汰,并成功实现从“账房先生”到“战略参谋”的角色蜕变?
“我们不能再将自己局限于传统的借贷记账法,”李旭超老师指出,“机器擅长的是速度和精度,而人类不可替代的价值在于洞察、判断、沟通和战略思维。这门课的目的,就是让同学们从大一开始就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主动构建面向未来的能力矩阵。”

课堂上,李旭超老师向每一位同学抛出了核心问题:“四年后,你想成为什么样财务人才?你需要培养哪些核心能力?”同学们的回答展现了新生代对行业的敏锐观察。“我认为是数据分析和解读能力”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机器可以生成海量的报表和数据,但如何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业务问题、预测风险、支持决策,这需要人类的智慧和判断力。”另一位同学补充道:“商业洞察和业财融合能力至关重要。财务人员必须走出办公室,了解公司的业务流程、市场战略和供应链,才能让财务数据‘说话’,为业务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建议,这才是‘战略参谋’的核心价值。”
此外,沟通协作能力、跨学科知识(如信息技术、法律)、职业道德与批判性思维等,也成为同学们共识的“生存技能”。大家普遍认为, Emotional Intelligence (情商)和 Lifelong Learning (终身学习)的意愿,是区别于冰冷机器的根本特质。

李旭超老师表示:“这门新课是我们应对智能时代教育改革的积极探索。我们希望通过前置化的职业启蒙,倒逼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有的放矢,不仅学习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主动拓展能力边界,最终成长为能够引领企业价值创造的复合型财务人才。”
图文:李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