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教育+产业”的双生态碰撞出火花,当校园与职场的边界被创新打破,产教融合便有了更生动的注脚。2025年4月,吉利汽车集团财务系统人才培养“星启项目”在三亚学院正式启动,这不仅是企业人才储备战略的关键布局,更是高校深化产教融合、践行“三个校园”理念的具体实践。
项目以“理论筑基—实战淬炼—战略提升”的三维体系为支撑,让学生在吉利全球产业网络中经历轮岗实践、项目攻坚,在真实场景中锤炼国际视野、数字思维与战略管理能力。这种“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模式,既为企业输送了“懂战略、精业务、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也让学生在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衔接中,真切体会到教育扎根产业土壤的力量。
本周财经学院推出《星启日记》系列文章,通过记录财经学院学子的实习点滴,展现他们从课堂走向产业一线的成长轨迹。跟随《星启日记》,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群年轻人的职场初体验,感受产教融合如何为青春赋能,看他们如何在吉利的全球化舞台上,以星启为序,书写属于自己的成长篇章。
高宇:产教融合打破“学用脱节”,让成长有迹可循
“没有标准答案的工作,才是真正的成长催化剂。”会计2204班高宇在贵阳基地学习时发现,企业里的实践比课本课题更“灵活”——没有预设条件,全靠自己结合指导老师经验摸索方法。
他举例说,课本里的“行业规范”在企业里是“必须遵守的底线”,老师课堂上讲的公式,在处理真实项目时才有了具体意义。“产教融合不是简单的‘学校教、企业用’,而是让教育和产业‘双向奔赴’:企业告诉我们‘需要什么能力’,学校提前帮我们‘锻造这些能力’。”在他看来,“真题真做”带来的不仅是技能提升,更是思维转变——从“被动做题”到“主动解决问题”,这正是从校园到职场的关键一跃。
韩雨辰:从“预算小白”到BPC能手,团队力量照亮成长路
“十个人的力量,能攻克最棘手的课题。”会计2203班的韩雨辰在浙江翼真汽车有限公司担任预算会计,回想起入职前的集训仍深有感触。一周的集训中,她与同学分成两组探讨财务课题,从最初的意见分歧到最终的协同攻坚,让她对“团队”二字有了切身体会。“课题很难,但没人会掉队。”进入岗位后,零基础的她在带教老师和同事的手把手指导下,逐步掌握了预算工作的核心逻辑,如今已能熟练处理基础数据、操作BPC系统。
“校园里的知识是骨架,实践才是让它丰满的血肉。”韩雨辰说,吉利的“真题真做”让她跳出课本局限,深刻理解了学校“三个校园”理念的深意——跨界,是课堂与企业的融合;跨区,是资源整合的广度;并行,是线上线下学习的无限可能。
王晨:从“独自完成”到“团队融入”,数字里读出生命力
“现在我会说‘我要在团队中发光’,而不是‘我能独自搞定’。”财管2202班的王晨在湖南吉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担任成本会计,星启计划彻底改变了他的工作思维。
在吉利CAP财务系统中,课本里“冰冷的数字”变成了可追溯的生产脉络:从供应商物料经物流抵达车间,到转化为待交付新车,每一次系统数据跳动都像“心脏的脉搏”。王晨说,这是课堂模拟无法给予的体验——“错一个数字就要追根溯源,像一场‘财务侦探游戏’,逼着我们快速成长。”他认为,产教融合的意义正在于此:学校教方法,企业给场景,让“独立自主”与“团队协作”找到平衡,最终在真实岗位上实现能力的“双向奔赴”。
应玥:成本报表里的“真题”,架起校园到职场的桥
“颜色件成本差异报表,就是我的‘实战考场’。”会计2203班的应玥在浙江翼真汽车有限公司成本管理岗位实习,用SAP和EPS系统处理数据时,深刻体会到“真题真做”的分量。在校时,她学过成本差异分析框架;在吉利,这些框架变成了解读真实数据的“钥匙”。“用Excel函数算单台成本时,课堂上练过的逻辑思维突然活了。”应玥说,学校强调的“职业严谨”在此刻尤为重要——每一个数字都关联着生产实际,容不得半点马虎。
星启计划的培训让她提前触摸到吉利文化,而岗位实践则让她明白:“学校的办学理念‘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不是口号,是用产教融合铺就的成长路径。”
从三亚学院的椰林树影到吉利汽车的办公职场,星启学子的实习轨迹,恰是产教融合战略落地的生动写照。当产教融合的种子在更多学子心中发芽,当教育与产业的共振奏响更洪亮的乐章,这些在吉利收获的成长坐标,终将串联成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成长星河,照亮从校园到社会的广阔征途。而《星启日记》里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产教携手、共育未来的新篇章。
图文:星启项目
编辑: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