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教育+产业”的双生态碰撞出火花,当校园与职场的边界被创新打破,产教融合便有了更生动的注脚。2025年4月,吉利汽车集团财务系统人才培养“星启项目”在三亚学院正式启动,这不仅是企业人才储备战略的关键布局,更是高校深化产教融合、践行“三个校园”理念的具体实践。
项目以“理论筑基—实战淬炼—战略提升”的三维体系为支撑,让学生在吉利全球产业网络中经历轮岗实践、项目攻坚,在真实场景中锤炼国际视野、数字思维与战略管理能力。这种“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模式,既为企业输送了“懂战略、精业务、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也让学生在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衔接中,真切体会到教育扎根产业土壤的力量。
本周财经学院推出《星启日记》系列文章,通过记录财经学院学子的实习点滴,展现他们从课堂走向产业一线的成长轨迹。跟随《星启日记》,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群年轻人的职场初体验,感受产教融合如何为青春赋能,看他们如何在吉利的全球化舞台上,以星启为序,书写属于自己的成长篇章。
黄瑞杰:从“课本借贷”到“系统代码”,跨越理论与实践的纱幕
“没有堆积成山的手写账簿,只有90%的时间在操作财务软件。”这是会计2202班黄瑞杰在宁波杭州湾基地成本会计岗的第一印象。现实与课堂的差异,让他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隔层纱”——课本里规范的凭证填写,在实际操作中需与系统特定代码、会计科目规则绑定,而这些细节,正是课堂教学难以触及的“盲区”。星启计划的七天培训成为破局的关键。通过“真题真做”课题,黄瑞杰与团队纵向解析吉利历年财报、横向对比友商数据,在分工协作中窥见真实工作场景的逻辑。“企业与校园的融合,不是文字游戏,而是赶在‘来不及’之前,把理论磨合成实践能力。”他说。
刘世承:在严谨中成长,SAP系统里的“真题真做”
“每一笔账目都要经得起检验。”会计2201班刘世承在吉利杭州湾基地财务部核算会计岗的日常,围绕数据整理、档案归档与SAP系统操作三大核心展开。他需将各部门分散数据按科目汇总核对,确保账实相符;同步完成凭证、报表的纸质与电子归档;在SAP系统中精准执行凭证录入、对账与报表生成,任何疏漏都可能导致结账停滞。
“真题真做”在资金计划工作中尤为凸显:分析上月资金实际使用与计划的差异率,若差异过高,需重新进入系统追溯原因,甚至查询合同系统核查费用归集是否有误。“这种真实场景的历练,比模拟练习更能锤炼专业态度。”刘世承感慨,这正是《台州宣言》“产教融合、实践育人”理念的鲜活实践。
王一晨:从财务共享中心到总装车间,读懂“全链条财务”
会计2202班王一晨在吉利钱塘基地的轮岗,从财务共享中心的基础核算开始。第一次处理新能源车型零部件采购发票时,供应商跨区域税务差异、保税区物料特殊流程等细节,让他意识到“三流合一”核查远比课本案例复杂——这正是“跨界校园”打破课堂边界的生动体现,让财务知识与生产实践产生了真实联结。
“跨区校园”的意义则藏在课题研究中,参与吉利财务管理分析并提出行业借鉴方案的过程,让他跳出单一企业视角,学会了横向对比与行业思考;“并行校园”的实践更直观,通过SAP系统实时追踪经销商库存数据时,数字化工具对财务效率的颠覆,让他真切感受到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生态魅力。带教导师一句“财务不是闭门算账,要懂生产才能控成本”,更让他明白“三个校园”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完成从“学习者”到“实践者”的蜕变。
孙旖晗:“三个校园”架桥,西安基地里的成长与蜕变
在西安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核算会计岗,会计2201班孙旖晗对“三个校园”有了立体认知。“跨界校园”打破校企壁垒,企业导师指导填补了课本与实务的差距——课堂上的会计准则、账务处理流程,在凭证审核、成本分摊中变得鲜活,而BPM流程审核、SAP系统操作等实操技能,更让她理解了“产教融合”的深层意义。
“跨区校园”则通过集训拓宽视野,吉利领导的业务分享让她学会从宏观视角处理财务问题;“并行校园”依托数字技术,让她能将课堂所学的会计信息系统知识直接应用于工作,实现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脱离企业实际的教育是空洞的,缺乏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孙旖晗说,这段经历让她坚信,应用型人才的竞争力,正源于理论融入实践的勇气。
从三亚学院的椰林树影到吉利汽车的办公职场,星启学子的实习轨迹,恰是产教融合战略落地的生动写照。当产教融合的种子在更多学子心中发芽,当教育与产业的共振奏响更洪亮的乐章,这些在吉利收获的成长坐标,终将串联成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成长星河,照亮从校园到社会的广阔征途。而《星启日记》里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产教携手、共育未来的新篇章。
图文:星启项目
编辑: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