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教育+产业”的双生态碰撞出火花,当校园与职场的边界被创新打破,产教融合便有了更生动的注脚。2025年4月,吉利汽车集团财务系统人才培养“星启项目”在三亚学院正式启动,这不仅是企业人才储备战略的关键布局,更是高校深化产教融合、践行“三个校园”理念的具体实践。
项目以“理论筑基—实战淬炼—战略提升”的三维体系为支撑,让学生在吉利全球产业网络中经历轮岗实践、项目攻坚,在真实场景中锤炼国际视野、数字思维与战略管理能力。这种“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模式,既为企业输送了“懂战略、精业务、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也让学生在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衔接中,真切体会到教育扎根产业土壤的力量。
本周财经学院推出《星启日记》系列文章,通过记录财经学院学子的实习点滴,展现他们从课堂走向产业一线的成长轨迹。跟随《星启日记》,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群年轻人的职场初体验,感受产教融合如何为青春赋能,看他们如何在吉利的全球化舞台上,以星启为序,书写属于自己的成长篇章。
张燕磊:在“真刀真枪”中理解职场核心竞争力
“销售会计核算不仅是记账,更要懂用户、算成本——这些课本外的细节,才是职场的‘硬通货’。”在领吉商贸实习的财管2202班张燕磊,对“真题真做”有着深刻体会。
刚加入“星启项目”时,导师带她系统学习了业务流程与SAP系统操作。不同于课堂上的模拟练习,真实的销售核算需要兼顾客户需求与企业成本:一笔销售订单的确认,不仅要核对数据准确性,还要考虑客户回款周期对现金流的影响;一次凭证录入,需关联前端销售策略与后端成本控制。“这种‘真刀真枪’的实战,让我从‘背知识点’转向‘解真问题’,突然懂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创造价值的人。”在“三个校园”的支撑下,张燕磊的成长更立体。“学习不再是课本里的文字,而是每天都在发生的真实成长。”
李冰冰:从“记分录”到“懂逻辑”,集训与实践教会我的事
“当凭证上的分录与课本理论重合时,那些曾死记硬背的知识点突然活了。”吉利汽车前湾售后服务站的财务会计实习生、会计2201班李冰冰,用“奇妙”形容理论与实践的碰撞。
入职首日的集团宣讲,让她对吉利“造每个人的精品车”的使命有了直观认识;随后五天的集训,更是让她跳出“为学习而学习”的误区。集训中,她和团队围绕企业真实财务问题做课题分析,从最初的“一头雾水”到后来能提出可落地的建议,这个过程让她明白:财务分录不是孤立的数字,而是企业运营逻辑的“语言”。在“三个校园”的理念下,李冰冰的成长打破了空间、资源与场景的限制。“个人目标融入企业目标,才能找到价值坐标。”
杨萌:研发财务岗上,触摸产教融合的“温度”
“财务数据不是冰冷的数字,是串联生产全链条的血脉。”这是会计(ACCA)2201班杨萌在杭州湾吉利研究院二期对外合作-研发财务岗实习的感悟。
初涉整车零部件成本核算时,繁杂的数据让她手足无措。带教导师没有直接给答案,而是让她用课堂学的变动成本法拆解数据,并带她走进生产车间,观察冲压模具的损耗过程。“车间课堂”让她恍然大悟:材料损耗率的偏差,源于生产工艺的细微变化;研发费用的分摊,要结合项目进度与技术迭代。这种“真题真做”的模式,让课本上的“变动成本法”有了具象意义。
“三个校园”建设让她的成长更丰满:跨界校园打破了财务专业与研发、生产等领域的界限;跨区校园整合不同区域的技术资源,让她提前掌握了行业前沿工具;并行校园则让她实现了理论学习与职场技能的并行提升。
任明洁:索赔业务里的“做中学”,课题实战中的“破茧”
“索赔业务远不止入账那么简单。”宁波杭州湾吉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极氪工厂)的财务会计实习生、会计2203班任明洁,对“产教融合”的理解始于一次具体的业务处理。
刚接触索赔业务时,她以为“录入凭证即可”,直到学习中发现:要核对供应商编码的准确性、确认应付暂估是否支持索赔、确保借贷方平衡……这些细节让她深刻体会到“做中学、学中做”的价值。而入职前的一周集训,更让她经历了“从迷茫到清晰”的蜕变——团队需在4天内分析集团年报,提炼财务管理经验与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幸亏有校企导师的支持,我们才在碰撞中找到思路,这种实战比任何考试都让人成长。”
在她看来,“三个校园”是成长的“三角支架”:跨界校园推动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帮助她夯实专业基础;跨区校园可以整合各地资源,汇聚强大优势;并行校园则让她在真实业务中验证所学,深刻理解“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的内涵。
从三亚学院的椰林树影到吉利汽车的办公职场,星启学子的实习轨迹,恰是产教融合战略落地的生动写照。当产教融合的种子在更多学子心中发芽,当教育与产业的共振奏响更洪亮的乐章,这些在吉利收获的成长坐标,终将串联成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成长星河,照亮从校园到社会的广阔征途。而《星启日记》里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产教携手、共育未来的新篇章。
图文:星启项目
编辑: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