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春学期,财经学院精心策划并举办了一系列学术讲座,内容涵盖前沿理论、实务技能、教育革新、校外专家见解以及职业发展等多个维度,为我院师生搭建起一个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极大地丰富了我院师生的知识储备,拓宽了学术视野。
一、校外专家重磅分享:资金管理框架的创新突破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竹泉教授作《资金管理创新的概念框架与分析体系》学术讲座。王竹泉教授直指传统财务报表将经济活动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弊端,提出“营业活动与筹资活动”二分法,将经营与投资整合为“营业活动”,强调二者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双引擎”。他还重新定义资金含义,建立效率与风险双维评价指标体系,为实体经济资金配置提供科学工具。此次讲座也标志着第三届“南海会计论坛”暨第四届三亚“财经学术季”正式启动。
在第三届“南海会计论坛”上,来自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山东财经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山东省发改委、经济科学出版社、天健会计师事务所、高顿教育集团、厦门天健财智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的各界领导、专家、企业家围绕论坛主题“数字化共享时代的会计转型与风险治理”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研讨。
二、职业发展导航: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副总裁、山东分所总经理刘加宝先生为我院学子带来“注册会计师职业漫谈——财会专业职业选择与定位”专题讲座,解锁财会行业职业密码。
刘加宝先生详细介绍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定义,即依法取得证书,从事审计、会计咨询和服务的执业人员,需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并满足一定工作经验方可注册。刘加宝先生指出注册会计师资格是会计、审计领域的重要通行证。他还分析了行业现状,当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频发,新证券法实施和集体诉讼制度建立让注册会计师责任更大,这是行业面临的挑战。不过,信息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也为行业带来新机遇,要求注册会计师掌握多领域知识实现职业转型。
三、前沿命题深度解构:新质生产力与数字化转型的双向探索
在新质生产力研究领域,系列讲座形成了多维度解读体系。王欣副教授以“新质生产力视阈下企业财务管理新质态跃迁研究”开篇,从新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维度,揭示了企业财务管理转型升级的必然路径;刘光强教授则将研究视角延伸至乡村振兴,在《“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创造路径》讲座中,阐述了智能技术与乡村产业融合的核心机制,为跨学科应用提供了实践框架;王升教授讲座围绕冲击理论、AI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及相关诠释预测展开,据冲击理论,AI将根本改变社会经济系统,可能出现新伦理社会,长期后回归原始理性社会,还提及AI推动生产力革命等。
数字化转型议题同样贯穿始终。高级会计师张文秀老师在“智能财务工作原理与技术实现”讲座中,拆解了大数据、人工智能支撑下的智能财务底层逻辑;高级会计师夏金玉老师的“在AI时代会计学专业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和邢国繁副教授的“AI赋能会计实践:数字化转型下的创新与挑战”,从不同角度进一步剖析了技术应用中的数据安全与人才转型痛点,形成“技术原理-行业影响-现实挑战”的完整认知链条。
四、实务能力多维锻造:从资产配置到报表编制的全场景覆盖
面向财经学科的实践需求,讲座体系兼顾理论突破与实操落地。贺群舟副教授的“通货膨胀与居民资产配置”讲座,将宏观经济指标与微观策略结合,提出的黄金资产配置、非核心房产调整等建议兼具学术性与民生价值;正高级会计师王晓燕老师的“集团三大会计报表附表编制案例研究”,则将数智化管理需求融入传统财务逻辑,为报表编制提供了数字化时代的实操指南。
五、学术视野跨界拓展:从历史镜鉴到科研启蒙的思维突破
系列讲座突破单一学科边界,呈现多元研究维度。李健英副教授以抗战时期永利川厂为样本,通过分析民营科技企业内迁技术人才队伍的维持机制,为当代企业人才管理提供了历史参照;刘恩志博士的“浅谈大学生科研的方向及发展”,则从宏观经济与微观金融层面梳理科研路径,鼓励学生培养跨领域融合的创新思维;樊杰博士开展“海南自贸港旅游经济发展优势及路径探讨”讲座,她强调创新和融合,推动旅游与多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特色产品服务体系,注重市场细分、精准营销及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六、教育革新专题:数智时代高等教育的破局之道
财经学院院长张涛教授以《数智时代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问题思考——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为主题的讲座,为系列活动画上圆满句号。张涛教授开篇以AlphaGo、ChatGPT、Sora等技术为例,直指AI对职业市场、科研范式及教育模式的颠覆性影响。针对当前高校面临的“专业知识陈旧”“数字素养欠缺”等困境,他明确了三大破局机遇:数据驱动创新(构建数据赋能的智慧教育体系)、教育范式转型(从“实证-理论-计算”转向“数据驱动”第四范式)、师生角色重塑(教师从“教书匠”到“育人师”,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
这些讲座内容丰富、各具特色,从不同角度为财经学院师生带来了知识的滋养和思想的启迪,有力地推动了学院的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
图文: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