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财经学院举行2025届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会议。本届答辩以“学术创新与质量保障”为核心,首次引入跨组循环互评机制与AI内容检测系统,全院毕业生分18组参与答辩,通过智能化管理手段与严格流程规范,全面检验学生科研能力与学术诚信。这一创新模式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提供了重要范本。
科学组织:交叉互评打破传统壁垒。本次答辩由学院答辩委员会统筹监督,财经学院院长张涛任组长,下设18个答辩小组,覆盖会计、财管等多个专业。为保障评审客观性,学院创新实施“组间循环互评”机制:答辩1组指导的学生由2组评审,2组学生由3组评审,以此类推形成闭环。此举有效规避“师生同组”的潜在利益关联,确保评分公正透明。各答辩组由资深教授领衔,配备专职答辩秘书与后勤保障团队,教师休息室(5西103)全天候开放,为高强度答辩提供支持。
技术赋能:AI检测护航学术原创性。针对学术不端风险,学院首次将AI内容占比纳入查重标准。学生论文需通过维普系统完成两次查重:首次查重(4月14日-30日)要求文字复制比(R值)≤30%,优秀论文需R≤15%;AI生成内容占比不得超过40%。未达标者需在补答辩前(5月12日-16日)修改并二次检测,严控学术质量。答辩现场,学生需携带论文定稿、查重报告及答辩记录表,现场撰写不少于300字的答辩纪要,由助理统一收录存档。财经学院院长助理王欣表示:“AI工具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鼓励合理使用,但必须守住学术创新的底线。”
流程细化:全链条管理提升效率。答辩流程采用“三段式”管理:前期依托系统完成论文提交、审核与互评;中期聚焦现场答辩与即时反馈;后期严控材料归档标准。5月5日前,指导教师需完成120字以上的针对性评语;5月7日前,跨组互评教师完成评阅意见。答辩后,学生须根据意见修改论文,并于5月26日前提交胶装版终稿(白色纹路封面)及电子材料至教务办公室。教务员祁邈强调:“从查重到存档,每个环节都需精准对接,避免重蹈2023届教育部抽检事故覆辙。”
现场直击:多元议题展现学术活力。答辩现场,学生围绕数字经济、绿色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等前沿领域展开论述。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刘静怡以“海南自贸港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控”为选题,结合实证模型提出政策建议;会计学专业学术陈鑫聚焦“AI审计系统的合规性挑战”,引发评委对技术伦理的深入讨论。答辩委员会组长张涛教授评价:“今年论文选题更贴近现实痛点,研究方法呈现跨学科融合趋势,体现了财经学科的时代适应性。”
财经学院通过机制创新与技术升级,构建了“流程标准化、评审专业化、监管全程化”的答辩体系。这一实践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学术规范意识,更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复制的质量管理经验。未来,学院将进一步探索区块链技术存证、虚拟答辩等新模式,持续推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图文:刘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