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凝练研究特色,提升成果水平
倡导和支持基地研究人员深入海南实践,立足海南优势,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围绕建设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重大战略和海南地方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注重提高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努力破解发展难题。科学研究成果方面,2023年计划发表高水平论文5-8篇,申报国家级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2-3项。
商业文明研究是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重要方面。研究商业文明,就是研究重塑丝路辉煌的基础。它是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贸港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研究集中在:
(1)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对旅游业的作用机理研究
测度免税政策对海南省、海口、三亚三个口径的旅游业的影响,检验免税政策实施是否改善了海南省、海口、三亚旅游的季节性特征,研究免税政策的适用对象、离岛方式、购物方式、等七个方面的对旅游业的作用机理,以便于对进一步进行免税改革把握方向。
(2)海南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系统优化研究
纵向比较海南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动能演变,设定动能要素对海南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影响贡献度的实证模型,遴选指标做定量分析比较,总结制约海南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短板。
(3)海南国际离岸创新创业示范区制度集成创新实现路径研究
梳理国内离岸创新创业先行者建设经验,通过制度移植,在物理空间划定与布局,创业孵化配套专业服务体系和优惠政策制度支持三方面完成若干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4)海南省华侨文化资源数字化整合研究
海南的"侨"文化大致经历了启蒙、发展和繁荣三个阶段,其形态和功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当前,海南的华侨文化资源具有民俗文化特色鲜明、交流频繁、功能拓展等特征,具备文化产业开发潜力。但是,华侨文化资源产业开发中面临城乡差距、资源零散等困境,需要通过彰显“侨”文化资源的独特文化形象、建立文化治理机制、构建文化发展生态圈、提高海南的对外开放合作水平等策略来促进华侨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
2、优化团队结构,加强队伍建设
研究基地肩负着改善学术研究软硬环境的任务,丝路商业文明研究基地将不断创新优化科研体制机制,营造催人奋进的学术环境,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和跟踪丝路商业文明研究的前沿问题、国内外著名客座教授的设立、学科前沿知识的培训等措施,造就和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素质、良好学风、成就突出的一流学术带头人和一支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及博士与硕士,成为省内乃至全国丝路商业文明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库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学科队伍建设方面,2023年在学术科研团队上尽快实现基地研究人员的“专职化”,改善目前全部研究人员均为兼职的现状。同时培养一批丝路商业文明问题研究专家,使他们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骨干。
3、加强学术交流,深化学术合作
丝路商业文明研究基地坚持开展国内外科研合作,加强学术沟通与交流。积极参与省社科联提供的“一带一路”“泛南海经济圈”等学术交流合作平台,组织、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参与国内、国际高峰论坛,不断扩大丝路商业文明研究基地在国内外的学术知名度和影响力。建成学界向往的中外丝路商业文明研究学术交流基地,通过参与制定丝路商业文明研究领域的全国性发展会议、积极建立与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专门性的“一带一路”研究学会的广泛学术联系,2023年计划举办一次全省性或全国性的海南丝路商业文明研究的学术研究会议,选择一些能够使国内著名学者共同参与的重大科研论题进行合作研究,聘请3-5人次的“一带一路”研究专家到基地来进行学术演讲与交流,至少选派1-2名研究人员出省进行学术交流。
开展咨询服务,通过主动承担应用部门的委托研究课题、吸收实际部门工作人员参加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鼓励专兼职研究人员担任实际工作部门顾问等措施,面向社会各界开展咨询服务,提高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成为海南省尤其是琼南地区重要的思想库和咨询服务基地。2023年计划完成2-3项横向课题研究。
4、打造特色学术品牌,树立良好宣传形象
丝路商业文明研究基地应根据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焦点问题,精心策划组织学术活动,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打造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学术品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要积极参加省社科联组织的“海南自贸大讲坛”“当代海南论坛”“琼州流动大学堂”“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等各项学术活动。充分发挥海南“三大优势”,利用博鳌亚洲论坛高端对话平台、“一带一路”战略支点等便利条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支持基地专家学者“走出去”,传播海南声音,开拓国际视野,增强学术研究的前沿性、时代性、国际性和应用性。2023年度计划基地研究人员参加省内相关学术活动15-20人次,参加省外学术活动8-10人次。